我校代表团赴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访问

发布日期:2025-02-21    作者: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1月21日—24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孙秋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姜子实、俄语学院副院长徐美玲、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马春泉、法学院副院长李岩松、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副院长李志斌一行六人赴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进行交流访问。此次访问旨在切实推进中俄联合培养项目及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并扩展双方在学术交流、教师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意向。

访问期间,代表团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签署了中俄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了中俄合作办学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1日下午,代表团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校领导及各专业负责人举行会谈。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费多鲁克校长对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概况及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他表示,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将全力支持与黑龙江大学的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项目,希望双方共同培养更多优秀的中俄人才,为两国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孙秋花处长代表黑龙江大学向费多鲁克校长致以崇高敬意,表达了携手翻开两校中俄合作办学新篇章的热切期望。

在国际处处长萨盖伊达克的陪同下,代表团参观了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地球演化”科学教育中心。随后,双方物理、数学、经济、法学、化学、生物六个专业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培养方案对接的具体情况,就具体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2日上午,代表团参观了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特别教学与科研中心,特别教学与科研中心副校长详细介绍了该中心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成果及在俄罗斯各届领导人的支持下取得的发展建设成效,并陪同代表团参观了化学、生物、物理等教学实验室。此次参观为我校的学生招生、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2日下午,代表团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在校中俄联合培养的20余位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生代表座谈。孙秋花处长代表学校向全体学生送上新年祝福,并表示此行旨在拓宽中俄人才交流渠道,希望充分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生代表们围绕出国邀请函办理、课程学习难度、语言沟通障碍、课题选题方向及导师落位等问题逐一发言,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困惑。孙秋花高度重视学生们的反馈,承诺将问题悉数记录并反馈学校,以期在中俄合作办学中逐一解决。同时,她勉励学生毕业后能够积极回馈母校,助力黑龙江大学国际化办学战略的长足发展。各专业代表亦与学生深入交流,鼓励学生们克服困难,高质量完成学业。

23日上午,代表团一行分别与各专业负责人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法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专业的负责人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各专业进行了中俄联合培养本科和硕士两个层级的人才培养方案详细对接,并达成了既定目标。双方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课时需求、教材编写、俄语课程选修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在科研合作领域,如研究主题选定、共同撰写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或教学材料,以及导师互派等方面达成初步意向。

23日下午,代表团一行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各专业负责人会面总结对接情况。会议由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处处长萨盖伊达克和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孙秋花共同主持。双方就中俄联合人才培养六个专业及中俄合作办学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达成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按照申报要求规划了时间节点,充分保障双方在2025年合作办学机构申请工作。

此次出访交流,代表团圆满完成了中俄联合培养六个本科专业、七个硕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以及中俄合作办学四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对接,促进了双方的人才培养合作,进一步拓宽了两校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合作范畴与交流路径。此次访问不仅深化了两校的友好合作关系,更为黑龙江大学推进国际化办学新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劲动力。(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供稿)

背景资料:

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位于俄罗斯联邦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由苏联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创办,现为俄罗斯联邦国家高等教育自治机构,直属俄罗斯联邦政府,并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行使管理权,是俄罗斯唯一一所与科学院紧密合作的高校。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是首批入选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大学、5—100计划和优先—2030国家计划“国家研究领导力”层次的高校,被誉为“俄罗斯硅谷”,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世界影响力。

2011年,我校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依托优质办学资源,联合建立中俄学院,是国家首批十七所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在国内首创了“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精通俄语、熟知俄罗斯国情、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对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4年间,中俄学院、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16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专业+俄语”“中方+俄方”的联合培养模式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