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向中外学生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促进国际青年友好交流,助力中外学生感知中国、读懂中国,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于2024年6月6日-8日组织中外学生赴哈尔滨、大庆两地开展“感知中国-探寻向北开放新高地”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


一、参观黑龙江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感知法治中国
6月6日上午,黑龙江大学中外青年“感知中国-探寻向北开放新高地”主题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正式启程。在黑龙江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中外学生通过了解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数据分析平台运行方式、公共法律服务典型案例,进一步感受到了公服中心在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公民权益、帮助弱势群体、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建设法治中国的客观成就。


二、参观哈工大航天馆,感知科技中国
探索神秘古老的苍穹,解读航天精神的密码,航天报国的梦想在时代的奋斗中启航,航天精神的践行在龙江的土地上绽放。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到“北斗”系统模型,哈工大航天馆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许多国际学生表示,很荣幸能够参观科技含量如此之高的场馆,通过此次参观,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科技的发展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感到赞叹。


三、参观北大荒精神展示馆、国家杂粮工程技术中心,感知农业中国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北大荒精神展示馆,通过讲解员生动的讲述,师生们深刻认识了北大荒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发展道路,真切感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内涵。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中心,讲解员为中外学生详细介绍了国家杂粮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情况与成就,帮助中外学生真切感受到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重大转变,激励中外青年留在龙江、扎根龙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现代科技的新动力。


四、体验鱼皮画及手工制作、参观剪纸作品展,感知非遗中国
沉浸式体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中国结绳编艺术,在赫哲族尤氏鱼皮画第五代传承人王祖娥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亲手制作具有大庆油田风光的鱼皮画与编织中国结,感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魅力。在大庆市图书馆,中外学生共同参观了大庆市图书馆读者书法剪纸优秀作品展,欣赏精美的剪纸与书法作品,在近距离接触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发展历程中的生机与活力。


五、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感知铁人精神
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中外学生通过影音及文字记录,深刻感受到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豪情壮志与铁人精神的无穷力量,“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石油工人们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让中外学生认识到了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先驱力量。


六、体验冰壶、雪球项目,感知冰雪龙江
雪韵冰城,燃情亚冬。在哈尔滨市奥禹冰壶运动中心,国家级冰壶裁判、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技术官员、黑龙江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牛晓暹老师,黑龙江大学体育教研部陈冠州老师在冰面上为同学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亚冬小课堂,中外学生共同感受冰壶运动的激情与魅力,青春的风采在冰雪的舞台上随风飞扬。体验过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十分期待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到来,作为东道主将尽己所能为冰雪龙江、魅力“冰城”擦亮城市名片。
作为冬季冰雪活动的衍生运动,“雪球”这一体验项目也获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在大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雪球研学培训基地,中外学生体验了一场趣味十足、四季皆宜的“平替版”冰雪活动,感受冰雪龙江在冰雪运动条件之外的探索与尝试。


七、参加“感知中国,走进大庆”中外人才交流座谈会,助力实施龙江人才计划
感知中国,走进大庆。中外学生共同参加了由大庆外事办公室组织开展的“中外青年,走进大庆”专题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刘秀丽、副主任蔡雪锋等多位领导为中外学生详细介绍了大庆最新人才引进政策、创业就业条件等实际问题,并对学生们提出的就业规划问题进行耐心解答,鼓励中外学子积极融入大庆发展,共同谱绘人才汇聚蓝图。
在大庆城市规划展示馆,透过现代化的城市展示,学生们对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有了更多的认识,切实了解到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体会到我国人民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未来我校将继续加强与各地市工作单位的联系互动,为龙江留才、引才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探寻向北开放新高地,读懂当代中国。本次活动以“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的发展方向为主线,融入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冰雪文化元素,通过带领中外学生深入了解新时代浪潮中仍历久弥新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与中国东北地区科技、工业、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成就,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真实、立体的中国,并鼓励中外青年携手同行、相知相亲,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供稿)